社员文苑

(梁珊)纪念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征文作品

2018-07-25 17:22
字体:【    】 打印

清明四月,通往两弹城的山路蜿蜒,道路两旁开满七里香,朴素坚韧、生机盎然。怀着对先辈们的深切缅怀,我再次踏入了精英门。

相较前几年的颓败冷清,如今,这里已是一派别样风景。精英门内整洁有序,植被茂盛,郁郁葱葱。车辆鱼贯而行,参观游客如织。这个隐匿于山林的场所神秘且静怡,井然有序排列着一栋栋老旧的红砖房,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研究院旧址原貌,各种年代感的标语口号显示着它的历史久远。大礼堂庄严、将军楼苍劲、办公楼肃穆,如今它们都静静地立在这里,向人们讲述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往事。

这是我并不陌生的地方,但每次前来,感受皆不同。我生长于梓潼,幼年时只知山里有个叫“九院”的地方,偏僻且神秘。长辈们告知有许多了不起的科学家常年生活工作于此,便一直心生向往,常来此流连玩耍。上个世纪90年代,“九院”全址搬迁至绵阳科学城,这里一度废弃荒芜,几经沧桑,终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发打造成了红色旅游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科普教育基地,并定名为“两弹城”。

再次踏入,已是十多年后。2008年4月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在梓潼县“两弹城”建立“思想建设教育基地”并于邓稼先院士故居举行了挂牌仪式。我有幸以九三人的身份重新认识这里,了解这段热血燃烧的历史。

1969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青海海晏县221基地以军事转移的方式秘密搬迁入梓潼大山深处,为了新中国能立足于世界之林,老一辈的科学家们隐姓埋名、与世隔绝,抵住了西北大漠的严酷又耐住了西南山区的清贫,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

邓稼先被尊称为“两弹之父”,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为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年轻的邓稼先拒绝了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那时的新中国满目苍夷、百废待兴。邓稼先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满腔报国之情都投入在国防科学事业中,一干便是一生。三十多年的隐姓埋名、一辈子的鞠躬尽瘁,换来了新中国挺直的脊梁。

王淦昌,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既是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也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为了实现报效祖国的志向他离开妻儿消失于人前16年之久,他埋没个人功名与世隔绝,默默无闻地捍卫祖国人民的安全、维护共和国的尊严。

如今,“两弹城纪念馆”里,我们九三老一辈的社员邓稼先、王淦昌、程开甲等科学家的资料陈列其中,我心中无限崇敬无比自豪。他们都是新中国的骄傲,更是我九三人的骄傲!纪念馆里详实的历史资料记载了老一辈科学家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践行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在他们的努力下新中国的国力和世界地位随之提高,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列。

再次站在邓稼先院士旧居前,院中矗立的金色塑像让我肃然起敬。塑像是他的夫人许鹿希女士在2004年邓稼先80诞辰时亲自送来的,虽然彼时他已离世18年;塑像的碑座上,刻着张爱萍将军亲笔手书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金色大字。这是邓稼先院士曾经生活工作了14年的地方,朴实无华的院落、简单的陈设和家具让人不由地联想到陋室铭。靠墙的一长排书架已空无一物,当年它一定承载着太多梦想与希望;桌上的手摇式计算机和墙上的荣誉奖状向人们述说着昔日主人不平凡的功绩。小院中邓稼先院士亲手种的柚子树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如一位见证人一样伫立在那里,如今它已挂满了果实。

一群小学生来到这里,向先辈献上缅怀的鲜花。他们是学校组织来此地进行研学活动的。先辈们的两弹一星精神也会以这样的方式代代传承,点燃更多少年的中国梦!

作者情况简介:梁珊青年女高音,九三学社绵阳师范学院支社委员,四川音乐学院声乐表演硕士。曾荣获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四川赛区民族唱法二等奖。首届“神州唱响”全国高等院校声乐大赛教师美声组铜奖。第三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大赛教师美声组铜奖。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艺术组三等奖。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川东北赛区美声组一等奖等奖项。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