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秩春秋,华章璀璨。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成立40周年之际,九三学社绵阳市委会积极响应社省委会征文活动,广泛动员全市社员踊跃参与,用文字记录下对“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的深刻理解与不懈追求。现开辟社庆征文专栏,以此向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成立四十周年献礼,同时也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九三学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达我们最诚挚的感谢。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九三学社的历史与使命,感受九三人的责任与担当……
位于绵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主要负责核武器的研究和生产、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是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它曾经的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九三先贤邓稼先所缔造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砥砺前行。当年,一帮国际和国内知名科学家,为了国家,隐姓埋名到大山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我们要大力弘扬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一、深刻领悟“两弹一星”精神
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一位伟人,他的名字铭刻在历史长河中,他就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国之脊梁,九三先贤——邓稼先。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组织领导并深度参与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中国第一颗氢弹,他以身许国、信念如磐,追求卓越、锐意创新,淡泊名利、修身自律。谈起邓稼先的一生,他夫人许鹿希老人回忆:“那是1958年的8月份,那天晚上他回来比较晚,他说他要调动工作了,我问他调哪儿去,他说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说,让给我一个信箱地址我们通信,他说可能也不太行。”这一天起,邓稼先的身影从众多好友的视野里隐去,他的名字从所有学术刊物上消失了。这对结婚五年的夫妇,开始了他们聚少离多的人生。邓稼先给妻子说:“这个家以后都靠你了,我的生命就献给将来要做的这个工作了。如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从这段话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出两弹精神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说起邓稼先,就不得不提起九三学社的另一位先贤——九三学社创始人、邓稼先的岳父许德珩。1951年,邓稼先加入了九三学社,1956年,邓稼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带领科研人员参与了“两弹一星”工程,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不过10余年,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们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在内外交困中崛起,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创造了“两弹一星”伟业。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持续接力,用智慧、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在祖国的大地上锻造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这种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愈加彰显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人已经以“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为己任,将继续突破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高技术,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
二、作为新时代知识分子,我们如何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邓稼先,他就像古城清早的阳光,明亮而不刺眼,温暖着他所照耀的地方;就像关中绵延的秦岭,伟岸而不张扬,养育着山脚下的家家户户。隔着几十年的时光,我们依然能触摸到他的脉搏,西去两千里,我们依然能看到他生命的延续。”这是人们发自内心对邓稼先的赞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邓稼先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传承的“两弹精神”激励着我们要自觉承担责任,做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一)新时代知识分子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内容。“没有电脑,没有电子计算器,用的是算盘和计算尺,常常是上完夜班,下楼洗脸,请人带个馒头,又回实验室算数据”,这是当年科技工作者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老一辈科学家们在草原荒漠、密林深山挥洒汗水,只为追逐一个梦想——造出中国自己的“两弹一星”。邓小平同志曾这样评价“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二)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求真务实、大力协同
“两弹一星”这项伟大的工程,是我国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创造的科技奇迹。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宝贵的科研管理、科技工程管理理论和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这样评价“863计划”:“863计划”也传承了“两弹一星”的成功之道,以实现国家目标作为共同的精神支柱;全国一盘棋,建设“国家队”,大力协同;学术民主、建设纠错机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基础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国货潮牌广受欢迎,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中国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攀登,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
(三)新时代知识分子要科技创新、积极作为
老一辈科学家们求真务实、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格,是新时代广大知识分子和九三学社社员们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强大动力源和精神营养剂。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高铁、北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新征程上,作为九三学社的一份子,我们要积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肩负起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再读《邓稼先传》,我们唯有砥砺前行
据许鹿希编撰的《邓稼先传》一书记载,1986年7月29日,在忍受了整整363天的病痛折磨之后,邓稼先最终在妻子的怀抱中永远地离开人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有着“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的牵挂和敦促。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正是有邓稼先这种先辈的奉献、牺牲与努力,才撑起来中国的脊梁,换来了如今这个繁荣昌盛的中国,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也是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成立40周年。我们作为九三学社一员,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更应该积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和毅力,用满怀信心的勇气与决心,保持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和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做一名砥砺前行者,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本文系本次征文活动优秀奖作品,作者系九三学社社员,四川隆杰集团高级管理顾问、西南科技大学MBA校外导师 余善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