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议案

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2019-02-15 17:11
字体:【    】 打印

九三学社绵阳市委

 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保障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从根本上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拥有一支优良的乡村教师师资队伍,是保障乡村教育水平的关键。自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来,我市出台了相应文件并落实,乡村教师流动通道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特岗教师招聘政策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进一步规范。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研,我市该项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乡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一是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学科不配套。农村中小学语文、数学教师相对够用,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教师相对短缺。二是乡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学生随亲就读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农村学校学生生源急剧减少,办学规模越来越小。近年来,学校布局重新调整,归并为寄宿式教学点或地方中心校,导致乡村学校超编和城镇学校缺编,乡村学校学生减少,城镇学校学生又人满为患。随之出现了乡村学校年轻优秀教师不断流入城镇学校,致使乡村教师老龄化现象加剧,“青黄不接”现象非常突出。

二、乡村学校留住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条件较差。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差、交通地理条件的限制、工资福利待遇等原因导致乡村教师队伍出现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产生了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现象。

三、乡村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严重不合理。现行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评聘体制,对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都有控制标准,根据学校核编情况,必须按比例进行。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超编和老龄化,以及职称评聘指标限制,中高级职称岗位评聘指标被年龄较大的、在后勤岗位、或任教短线学科、或处于管理岗位的教师占用,很多年青有能力的处于重要岗位、或任班主任、或任教长线学科、或承担课题研究的工作任务重的教师就没有机会评定、晋升职称和职务,导致学校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严重不合理。

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当学生入学高峰期再次来临时,学校全部将是近60岁的老教师。农村教师的现状,也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高中毕业时是否选择师范专业、走上人民教师职业,这样将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增强年青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确保乡村中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师队伍补充长效机制。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逐年有计划地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中招录教师,尽量补齐每年自然减员人数,尤其要优先满足薄弱学科和紧缺学科教学需要。要实行定向、定岗招录,多采取双向承诺的招录方式,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在年龄、性别、学科上的布局不合理问题,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科学配置。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机制。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把教学质量作为评优选模、职称挂钩、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增加教学质量在学校综合考核和校长年度考核中的份额,并作为选聘任用校长的重要依据。要合理地制定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完善绩效工资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作用,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制度,逐步建立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教师管理新机制,为教师全身心地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要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每年为教师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立专项的教师激励基金,每年基层政府要对优秀的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以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三、重视乡村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一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晋升,可以借鉴公务员的晋级办法,工作到一定年限,对教育教学成绩和师德师风情况考核合格的,可晋升一个级别。

二是对达到一定条件的,可以破格晋升,比如:对于教育教学成绩或教育科研有突出贡献的可以破格晋级,连续3年年度考核优秀者晋升职称是可以提前一年破格晋级;对于长期坚持在乡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达到一定年限,可以破格晋级;对于见义勇为的教师,弘扬社会正能量,可以破格晋级;对于业务能力一般,但工作态度端正,师德师风表现良好,按照晋级标准不能够正常晋级的,可以保留原来的职称,享受晋级的工资待遇。等等

、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综合素质。要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采用骨干带教、专家讲座、技能评比、观摩研讨等多种的培养方式,有步骤地开展新教师的岗位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尽早胜任。要注重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有计划的遴选学科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后备力量重点进行培养,使之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继续实施优秀教师培养工程。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再培养一批在省、市、县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校管理专家和学科名师,让他们在教师队伍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执笔:曾治霖、张兴海、张友刚)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