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议案

关于围绕“旅游+”促进我市旅游发展的建议

2018-08-13 15:43
字体:【    】 打印

九三学社绵阳市委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不断转变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1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实现533亿元,同比增长26%。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5292万人次,同比增长25.9%。

绵阳作为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和三国蜀道文化国际旅游线上的主要节点,环境独特、生态良好,发展旅游有资源、有优势、有潜力。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市场总体规模的持续增长为绵阳发展“旅游+”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单从绵阳的旅游收入来看,已进入全省三强,但绵阳旅游的知名度和游客吸引力还不高。如在2017年由四川省旅游协会和四川日报社联合举办,经415万网友投票和专家评审,四川旅游产业前十强榜单中,旅游目的地城市十强、旅游区县十强、旅游景区十强均无缘绵阳。

九三学社绵阳市委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绵阳对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景区、景点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旅游产业由于投资大、见效慢而被相对忽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投入不足,没有将旅游产业像第二产业一样来抓,没有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旅游产业在国民休闲时代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带动作用;同时,也缺乏专门针对旅游项目投资的鼓励优惠政策。旅游项目在前期投资过程中,由于投入巨大,通常需要当地政府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扶持与鼓励。目前只有北川羌城旅游区、梓潼七曲山大庙景区、仙海水利风景区、江油李白纪念馆景区、科技馆旅游景区等重要景区、景点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通达道路等级较高,但如北川小寨子沟景区、江油养马峡景区、平武虎牙景区景点、部分乡村特色景区、景点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够完善,通达道路等级较低,智慧旅游设施还未配套,需进一步改善提升。

二是绵阳旅游形象不突出,定位不准确。

绵阳宣传语为“中国科技城 李白出生地”,但在李白文化方面的挖掘和展示远远不够丰富,还不能支撑整个绵阳的旅游定位要求。“中国科技城”的特点也没有体现出来,而且放眼全国,其科技含量并不突出,工业科技旅游并不构成特色,也无较大吸引力。也没有像样的“旅游明星”级别的产品,虽然有北川羌城旅游区、九皇山、七曲山、罗浮山温泉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但缺少类似丽江、峨眉山那样的具有代表性的吸引游客的景区,而且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开发程度不够,景区大多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收益主要来自门票,乡村旅游更多依托“农家乐”的形式,旅游产品对周边特别是外地游客的辐射范围较小。

三是部分景区处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加强。

目前我市大部分景区开发注重了生态保护,但仍有部分缺乏整体规划意识,无完整构思,导致景区整体协调性的丧失;缺乏生态旅游的科学理念,在当地过多兴建度假屋、旅游商店等建筑;未考虑建设同环境的和谐问题,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规范,如景区内垃圾桶的数量过少,或者分布不合理等,导致当地污染的处理能力较低。

如何围绕“旅游+”,促进绵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议如下:

一、“旅游+文化”——围绕文化主体实施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项目建设,形成绵阳旅游大格局旅游品牌。

将大禹(北川)、嫘祖(盐亭)、三国(富乐山、富乐堂)、文昌帝君(七曲山)、李白(江油)、李治(越王楼)、欧阳修(拟在涪城区红星街建欧阳修故居)串联起来。全力打造以李白文化、大禹文化、羌历新年、七曲山庙会等为代表的民俗节庆活动品牌。具体要深度发掘和宣传文化内涵,用影视作品、歌曲或者实景大型演艺体现文化魅力;要依托现代媒体与自媒体力量,打造重大文化营销事件;借鉴故宫文创产品开发模式,设计独具风情文创产品;打造更多文旅产品,如“羌族之旅”等体验式线路;借鉴泰国CBT模式,文化教育深入旅游集中区,打造心灵体验。

二、“旅游+服务”——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是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以提高旅游产品品质,提升景区人文情怀和温暖为抓手,健全旅游标准体系,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坚持依法管理和标准引导,推进文明旅游工作制度化,积极制定文明旅游地方标准,鼓励旅游企业制定文明引导企业标准。实行考核常态化,监督管理不松懈。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对导游领队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将文明旅游工作融入渗透到行业服务监管工作之中。

三、“旅游+生态”——构建良好旅游环境,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构建旅游生态体系。转型升级与美丽发展,必须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对绵阳旅游资源开发活动进行指导,构建以当地山水为生态脊柱的旅游生态体系,通过对区域植被、水环境的生态综合治理,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发展观光、体验、度假、康养等生态旅游产业提供良好基础。

二是实施绿色旅游开发,推行绿色旅游产品。加大王朗自然保护区、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平武虎牙大峡谷等生态资源富集区基础设施和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力度,推动绵阳生态旅游建设,提升生态旅游发展水平。

三是培育城市生态湿地特色旅游功能区,彰显绵州山水生态文化。依托城区富乐山的自然山水和三国古城地域文化,结合越王楼-三江半岛景区、小枧沟镇湿地公园等生态格局建设,培育城市生态湿地特色旅游功能区,提升绵阳城市人居与旅游环境品质,彰显绵州山水生态文化。

四是构筑乡村旅游风景道,助推田园生态旅游。统筹乡村旅游建设,通过构筑乡村旅游风景道,形成联动的区域旅游,打造集观光、赏花、骑游、休闲、文创、康养、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成为绵阳及周边区域居民周末游的主阵地。

四、“旅游+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旅游交通基础设施。

交通、旅游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我市旅游资源,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实施“交通+旅游”行动方案,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航空口岸机场“三网并举”。交通部门的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项目计划应综合考虑景区发展规划,力争4A及以上级别景区出行道路达到一级公路技术标准3A级景区出行道路达到二级公路技术标准A、2A级景区出行道路达到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其他乡村精品旅游景区达到等级公路技术标准;村道窄路路基路面加宽项目也应向乡村旅游景点倾斜,确保乡村旅游景点路面宽度达到4.5米及以上。

五、“旅游+产业”——强化政府主导与统筹,确立绵阳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机制创新,切实把旅游当作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要把旅游当作政府一把手工程放在重要战略发展位置,与绵阳第二产业发展的两手并进。

二是加强旅游统筹、实施精准定位和整体规划。发挥好绵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统筹作用,加强管理统筹协调,强化旅游产业地位,学习借鉴杭州、乐山等旅游强市经验,聚集更多人力、物力、财力,促进旅游住宿、餐饮、交通和大数据等要素都能形成产业。

三是抓好旅游项目投资,建议专题研究并出台促进绵阳旅游投资的实施意见和相关办法,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力度吸引大型知名旅游投资商投资绵阳。

(执笔人:王永高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