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科技城建设,特色在院所,关键在产业,其中又以工业企业为“压舱石”和“稳定器”。截至2024年底,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7家,国家专精特新企业4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9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20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6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2家。从数据看,全市企业进入“国家队”的整体占比还比较低,技术创新的质量还不太高,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活力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建议: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创新活动贴近生产一线,创新成果直面市场需求。一方面,有力有序推进“揭榜挂帅”制度,推动更多科研任务由企业承担,探索企业出题、院所高校答题的协同创新机制;另一方面,辅导企业合法合规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强化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推动更多研发投入由企业贡献。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企业;二是优化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提升对中小企业、高校院所的资源、技术、资金支撑能力;四是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特征,瞄准所属细分领域加大创新投入,布局未来前瞻产业。
二、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组织模式。探索产学研融合新范式,从高校院所牵头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范式向企业主导转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同时,构筑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高校院所广泛参与的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群,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支持企业前瞻性参与重大创新场景建设,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推动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在人才培养方面,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培育、评价和流动机制。通过引企入校、产教联合等模式,构建以岗位类型为基础、以能力标准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用好“跨界人才”。
三、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服务保障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作用。一是研究制定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以政策红利撬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组合方式,优化政府资金投入结构,提高政府资金配置效率;给予企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的保险补偿、金融激励,减少企业的创新风险损失,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二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破解企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政策障碍,推动企业做好科技成果评估、转化方式选择等;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拓展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成果转化的融资成本。
四、发挥企业家对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首先,着力增强企业家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自信,争取提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引领企业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迈进。其次,帮助提升企业家创新能力,助力企业家组织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努力降低成本,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相关政策,完善创新收益的分享机制;破除对传统经营模式的依赖,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和创新的积极性。再次,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队伍,遵循创新型企业家的成长规律,加强相关的教育培训,注重发挥创新型企业家的作用,建立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吸收更多企业家参与科技创新政策、规划、计划、标准制定和立项评估等工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使创新成为企业利润最大增长点,加快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企业开放共享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家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建立创业保险、担保和风险分担制度,建立利益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