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留守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务之一,更是国家民族长久振兴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提出:“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2019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采用5年1次的监测周期),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儿童营养问题相比城市儿童较为突出,其中留守儿童群体问题更为严重。7岁前(不含7岁)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在其正常生长发育、学习能力发展及心理健康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学龄前留守儿童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与学习能力,需要对其提供专业营养干预。2024年,绵阳市已录入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的留守儿童9771人,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摆在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基于以上背景,为了解绵阳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营养现状、相关疾病患病率及饮食生活习惯的城乡差异,九三学社基层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社员培训专业人员对绵阳地区符合纳入标准的3300名学龄前儿童及其照护人作为研究调查对象,实施分层随机抽样调查,调研对象涉及绵阳及周边乡村地区。
数据结论如下:我市学龄前留守儿童的生长迟缓率、消瘦率、贫血患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儿童,超重/肥胖率、患龋率与城市儿童相当;在生活习惯方面,城市学龄前儿童相比留守学龄前儿童表现较好,留守学龄前儿童在娱乐进食、睡眠时长以及各类食物摄入量均衡等方面与城市学龄前儿童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留守学龄前儿童食物营养监测体系。一是提高营养监测时效性。我国营养监测起步较晚,5年1次的监测周期无法及时有效的反映我国学龄前儿童的营养健康水平,应当适当缩短监测时间间隔,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并分地区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测,监测完成后及时提出有效可行的营养干预策略。二是推进食物营养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绵阳地区现有营养数据平台主要依托医院及疾控中心,覆盖率低,且极少涉及农村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该部分人群由于监护人营养素养普遍较低,普遍缺乏营养监测及回访追踪,亟需建立大数据平台跟踪其营养数据,提高其生长发育水平。建议在全面普查学龄前留守儿童营养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大数据平台,并指派专人定期回访,完善干预措施,同时为其监护人普及营养知识。三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AI广泛应用于健康管理、疾病辅助诊断、新药品开发以及营养监测等领域。AI可通过饮食监测工具跟踪学龄前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实时动态营养监测,分析其膳食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预警,还可根据医院生化检测报告提出营养改善建议,自动生成综合报告,判断该阶段膳食是否符合其营养需求。但AI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局限,如不能针对特殊人群提出个性化定制方案,因此,建议不断引入新技术,结合专家干预,充分发挥其在营养健康管理中的优势。
二、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改善营养膳食结构。一是扩展专业营养师团队服务范围,结合绵阳地区营养专业人才服务现状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坚持“以城带乡”思路,把城区较为完善的专业营养师团队服务向乡村延伸,开发和推广膳食模式、膳食宝塔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用营养管理工具。二是开展儿童营养改善计划。适当增加投入,在乡村小学组建专业营养师团队(要求持证上岗),为学龄前留守儿童合理选择适龄食物,优化乡村地区儿童餐点配置。三是增强乡村儿童营养健康环境监管。重视农村地区的商贩管理,积极监督周边地区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周边的小卖部及摊贩经营情况,减少非营养膳食诱导隐患。
三、针对性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家校”营养认知。相较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家长对儿童健康知识较为匮乏,家庭及学校对儿童的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健康照护人的营养知识储备对儿童的零食选择和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越小影响越大,应当有针对性的加强营养健康教育。一是拓展儿童营养健康知识宣传渠道。利用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向抚养人推送营养健康相关知识。引导家长读懂食品标签,促使其选择健康食品,为儿童建立健康的膳食行为习惯。二是制作通俗易懂的健康宣传资料,同时开放更多大数据平台,供家长查询相关资料。如组织专业团队建立并维护相关健康服务微信公众号、小红书账号、抖音账号等,定期推送相关食物制作流程以及食物成分表以及餐点搭配等营养知识,提升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营养素养。三是开设健康知识公益课堂。针对知晓率低的薄弱环节,以乡村小学、文化站等基层群众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广泛开展儿童健康知识讲座,为学龄前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的家庭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