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美食的打造与推广,“绵阳味道”知名度不断攀升。与此同时,我市在特色美食IP打造方面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美食文化挖掘不足。对美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创新工作力度不够,美食主题辨识度不高。绵阳米粉、江油肥肠、北川腊肉等美食影响力有限,仅仅局限在绵阳地区。二是美食产业链延伸不够。目前绵阳美食产业与农业、商贸、健康等相关产业融合还不足,产业链单一、延伸性不足,未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是美食消费场景单一。马家巷、铁牛广场等美食聚集地需进一步提档升级,新兴的沉浸式消费场景尚为空白。四是宣传营销力度需加大。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美食整体品牌形象,在主动走出去和“网红”营销推广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为此,建议:
(一)深挖饮食文化,打造特色美食IP。组织相关部门和全市的人文学者、作家、名厨、媒体记者、饮食文化协会成员及有关人士,积极挖掘“名城、名人、名山”文化底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特色饮食文化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提炼出鲜明的美食主题,树立独特的美食形象,讲活生动的美食故事,积极打造绵阳美食IP,丰富美食的文化内涵。
(二)延伸产业链条,激活特色美食IP。实施“美食+”融合发展战略。一是推进“美食+商贸”融合。以特色美食为核心,整合文化、旅游、购物、民宿等功能,支持打造北川羌寨文化体验区,规划打造平武白马藏族民俗风情街,集中打造绵阳米粉、江油肥肠、盐亭“嫘桑红”红酒等美食特色文化商业区。二是推进“美食+健康”融合。将美食与大健康产业相结合,支持“三台麦冬”“平武天麻”“江油附子”等药食同源产品创新开发,积极打造绵阳特色的中医药养生、康养休闲、健身餐饮Ip名片,助力健康绵阳建设。三是推进“美食+农业”融合。大力推广发展“原材料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模式,建设一批标准化、订单化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积极推动三台预制菜产业园、青义冷链物流园区、铁骑力士食品加工(中央厨房)园区建设。
(三)丰富消费场景,提升特色美食IP。一是提升现有消费场景。支持人民公园、步行街、马家巷美食街、上马新村等网红美食聚集区提档升级,打造具有“绵阳味”特色美食街区。二是植入新兴消费场景。围绕万达广场、铁牛广场在两大核心商业区,从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融入美食文化,重点植入具有绵阳特色的沉浸式美食剧场、美食直播体验、深夜食堂、美食主题博物馆等新兴消费场景。三是探索虚拟消费场景。支持5G、4K/8K、全息技术、大数据、AI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赋能美食产业,依托现有北川羌寨、白马藏族等文化基础,支持5D/VR美食古代体验馆、沉浸式全景在线美食展览等新兴场景。
(四)创新营销宣传,引爆特色美食IP。一是通过公开征集和专家评选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统一的绵阳美食品牌名称、LOGO和广告语,形成特色鲜明的品牌整体形象,积极进行宣传推介。二是结合文旅产业,发展“直播+短视频+美食纪录片”多矩阵宣传新模式,输出围绕绵阳美食IP为核心的内容生态,积极放大“李子柒”非遗文化传承、兰明路川菜技能大师宣传效应,联动布局引爆绵阳美食IP。三是继续办好“中国(绵阳)米粉节”,持续推动“绵品出川”专项推广活动,大力支持本土餐饮企业把绵阳美食推向一、二线城市和周边省市。
(五)强化要素保障,服务特色美食IP。加快编制绵阳美食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一是整合现有培训资源,依托职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大力加强美食创意人才、厨师队伍、美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二是鼓励引进具有美食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支持引进具有四川色香味的烹饪专科学校来绵开展合作,鼓励依托绵阳本地文化开发美食产品,推进产教结合,为我市美食产业发展培育高端人才。三是充分发挥餐饮协会、美食联盟等组织在加强行业自律、做好行业服务、推进美食品牌建设、挖掘美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组织调研单位:九三学社绵阳市委会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九三学社绵阳市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