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建议采用四级保障机制落实资金,彻底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2019-02-15 17:32
字体:【    】 打印

    绵阳市游仙区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绵阳市游仙支社委员游仙区交战办主任曾治霖说,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社组道路作为农村公路的神经末梢,更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目前留在村社的群众绝大多数为老弱病残,解决他们的出行问题,让群众走上好路,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截止2017年底,除三州及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外,我省绝大多数乡镇通村委会主要道路已全部硬化,但社组道路仍有大量未硬化的土路或砂石路面据初步统计,部分市州占比高达45%以上。每年群众通过市长、局长信箱、12345热线、网络问政等方式反映的社组道路问题突出,群众诉求十分强烈。

但目前通组道路建设交通主管部门暂无该类项目的资金及计划,虽然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建制村联网路和村内通组路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川办发〔2017〕62号),部分市州也出台了相应的推进方案,明确了区县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建立了联动机制,但绝大多数区县财政依靠拍卖土地和上级转移支付,无力独自承担社组道路建设费用,资金这块仍未完全落实。根据《四川省农村公路条例》等规定,乡镇人民政府是乡村道路建设及管养的主体,但无上级部门专项资金保障,仅通过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及群众投工投劳投资,绝大多数乡镇无法完成建设任务。

因社组道路建设成本较低,每公里不到40万元,建议采用四级保障机制,将社组道路建设资金分级分年度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建设资金。一是建议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尽快制定以奖代补政策,对新建社组道路每公里补助15万元,并督促市州落实配套资金;二是建议各市州对纳入规划的社组道路项目配套补助10万元;三是区县政府落实农村公路建设主体责任,对社组道路配套补助10万元;四是乡镇人民政府采取出让农村公路资源开发权、捐助、捐款、受益群众投工投劳投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剩余不足部分。从2018到2025年,分轻重缓急每年修建一部分,彻底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浏览次数: